內在因素主要是指結構設計、制造工藝和材料質量等決定軸承質量的三大因素。
首先,結構設計合理的同時具備有先進性,才會有較長的軸承壽命。軸承的制造一般要經過鍛造、熱處理、車削、磨削和裝配等多道加工工序。各加工工藝的合理性、先進性、穩(wěn)定性也會影響到軸承的壽命。其中影響成品軸承質量的熱處理和磨削加工工序,往往與軸承的失效有著更直接的關系。近年來對軸承工作表面變質層的研究表明,磨削工藝與軸承表面質量的關系密切。
INA軸承材料的冶金質量曾經是影響滾動軸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因素。隨著冶金技術(例如軸承鋼的真空脫氣等)的進步,原材料質量得到改善。原材料質量因素在軸承失效分析中所占的比重已經明顯下降,但它仍然是軸承失效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。選材是否得當仍然是軸承失效分析必須考慮的因素。
INA軸承失效分析的主要任務,就是根據大量的背景材料、分析數據和失效形式,找出造成軸承失效的主要因素,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,延長軸承的服役期,避免軸承發(fā)生突發(fā)性的早期失效。
(1)、影響INA軸承疲勞壽命的因素非常多,無法全部加以估計或通過標準試驗條件而加以消除,這造成軸承實際疲勞壽命有很大的離散性,因此軸承疲勞壽命的表達參數為額定壽命L10,在ISO推薦標準R281中對L10的涵義明確規(guī)定如下:
“數量上足夠多的相同的一批軸承,其額定壽命L10用轉數(或在轉速不變時用小時數來表示,該批軸承中有90%在疲勞剝落發(fā)生前能達到或超過此轉數(或小時數)”。迄今為止,世界各國都遵從上述規(guī)定。
在美國等一些國家中,還用用中值壽命的概念。中值壽命LM是指一批相同INA軸承的中值壽命,即指其中50%的軸承在疲勞剝落前能夠達到或超過總轉數,或在一定轉速下的工作不時數,中值壽命LM不是一批軸承壽命的算術平均值。一般中值壽命LM是額定壽命的5倍左右。
(2)、額定壽命的概念只適用于數量足夠的一批軸承,而不適用于個別軸承。
例如有40套6204軸承按其使用條算得其額定壽命為1000h而不致發(fā)生疲勞破壞,其余的4套則可能不到1000h即出現疲勞失效的軸承,額定疲勞壽命的意義就代表這批INA軸承在正常發(fā)揮其材料潛力時可期望的壽命。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,用戶在選擇INA軸承時仍先作疲勞壽命計算,再根據實際失效類別進行校核,例如磨損壽命校核,取計算結果中的較小值為軸承計算壽命。